查看原文
其他

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脑神经疾患丨【中华神外】2017年第九期“显微血管减压术”

2017-10-24 林贵湖、于炎冰等 神外资讯


神外资讯【中华神外】专栏,每周二发布一篇精选文章,今天刊登的是,由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林贵湖张黎于炎冰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》2017年第九期“显微血管减压术”上发表的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脑神经疾患》,欢迎阅读。



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脑神经疾患


摘要

目的

探讨青少年脑神经疾患(ACN)的流行病学、发病机制、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(MVD)对其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。


方法

回顾性纳入2001年3月至2016年10月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的37例ACN患者(ACN组,获随访34例),并与同时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210例成人脑神经疾患(CN)患者(成人CN组,获随访188例)进行对比研究。


结果

37例ACN患者均为单侧发病,发病年龄平均为(16.7±1.5)岁。与成人CN组相比,ACN组右侧发病率(56.7%比41.0%)、小脑脑桥角(CPA)区蛛网膜增厚比率(78.4%比25.7%)、后颅窝狭小比率(54.0%比28.6%)、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(14.7%比4.3%)更高,而AICA压迫的比率偏低(24.3%比42.8%),且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均P<0.05)。ACN组较成人CN组的MVD总有效率稍低(94.1%比96.3%),但二者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

结论

ACN患者临床罕见,右侧发病比例高。CPA区蛛网膜增厚、后颅窝狭小可能是ACN的致病相关因素。MVD是治疗ACN安全、有效的外科方法,其手术有效率与成人CN患者相近,但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后者更高。


脑神经疾患(cranial neuropathy,CN)主要包括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(hemifacial spasm,HFS)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(trigeminal neuralgia,TN)、原发性舌咽神经痛(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,GN)等。CN多见于中老年人,主要原因是年龄增长、血管硬化及脑组织下垂等原因导致小脑脑桥角(cerebell-opontine angle,CPA)区血管压迫不同脑神经根进/出脑干区(root entry/exit zoon,REZ)导致相应CN,即神经血管压迫(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,NVC)综合征。 ≤18岁发病的CN被称为青少年脑神经疾患(adolescents cranial neuropathy,ACN),临床罕见[1]


与成人一样,ACN的发病机制也主要是NVC。不同于成人的是,ACN患者一般无原发性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,故导致NVC的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同。显微血管减压术(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,MVD)作为治疗CN的有效手段,已经成功应用于ACN患者。然而,不同于成人,由于青少年后颅窝容积狭小、蛛网膜增厚、脑组织饱满等原因,在术中所见、手术策略、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其特殊之处。


本文通过分析采用MVD治疗的37例ACN患者的临床资料,并与同期210例成人CN患者进行对比,探讨ACN患者在流行病学、临床特征、发病机制、术中所见、手术策略、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特点。


资料与方法


1. 一般资料:回顾性纳入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MVD治疗的37例ACN患者,包括32例HFS患者以及5例TN患者,作为ACN组;并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时期治疗的210例成人CN患者作为对照组(成人CN组),进行对比研究。CN的诊断参考《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专家共识(2014)》[2]和《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专家共识(2015)》[3]。入院后均行头颅CT(后颅窝薄层扫描)和(或)MRI检查,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其他病因,并可发现可能存在的后颅窝容积狭小。

 

ACN组中,男11例,女26例;发病年龄为10~18岁,平均(16.7±1.5)岁;病程为1~23年,平均(7.1±5.9)年;均为单侧发病,右侧21例,左侧16例。成人CN组中,HFS 176例,TN 34例;男79例,女131例;发病年龄为29~67岁,平均(47.5±11.7)岁;病变位于右侧86例,左侧124例(表1)。


2. 手术方法: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实施MVD,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,患者取健侧卧位,头部下垂15°,并向健侧旋转10°,颈部稍前屈,使下颌距胸骨约2横指,患侧乳突与手术台面大致平行。采用耳后发际内侧0.5 cm与发际平行的斜竖切口,长约5 cm,骨窗直径约2 cm,其前界和下界分别接近乙状窦和颅底水平。骨窗形成后“⊥”形剪开硬脑膜并予以悬吊,缓慢释放脑脊液,待小脑下陷后显露后组脑神经及面听神经,充分游离周围蛛网膜,显露REZ,探查责任血管,明确责任血管的类型。以涤纶垫棉将血管与神经分隔,对脑神经进行充分减压。


表1. 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


3. 术后随访:

(1)术后疗效:HFS术后疗效评价标准:

a. 治愈:症状完全消失;

b. 明显缓解:症状基本消失,仅在情绪紧张等特定情况下偶然出现;

c. 部分缓解:症状减轻,但每天均有发作;

d. 无效:症状无变化或加重。


T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:

a. 治愈:症状完全消失;

b. 明显缓解:症状基本消失,偶有发作但不需药物治疗;

c. 部分缓解:症状减轻,但仍需药物控制;

d. 无效:症状无变化或加重。

以上ab均视为有效。


(2)术后并发症:

包括患侧面瘫、听力障碍、耳鸣、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、脑脊液漏、颅内出血等。


4. 统计学方法:

应用SPSS 22.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±s表示,两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。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、连续校正卡方检验、Fisher’s精确概率法,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。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
结果


1. 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(表1):与成人CN组相比,ACN组发病年龄更早(P<0.001),右侧发病率更高[56.7%(21/37)比41.0%(86/210),P<0.05],而在性别、疾病构成比上两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均P>0.05)。


2. 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(表1,图1、2):与成人CN组相比,术中探查CPA区见ACN组患者蛛网膜增厚比率(78.4%比25.7%,P<0.05)、后颅窝狭小比率(54.0%比28.6%,P<0.05)更高。ACN组中,33例(89.2%)术中可见责任血管压迫,其中小脑前下动脉(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,AICA)9例(24.3%)、小脑后下动脉(PICA)17例(45.9%)、小脑上动脉(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,SCA)1例(2.7%)、多根动脉压迫6例(16.2%);岩骨骨嵴压迫1例(2.7%);无明显血管压迫3例(8.1%);术中未见静脉参与压迫。


成人CN组中,208例(99.0%)术中可见责任血管压迫,其中AICA 90例(42.8%)、PICA 83例(39.5%)、SCA 6例(2.9%)、多根动脉压迫10例(4.8%)、静脉参与压迫19例(9.0%);无明显压迫2例(1.0%)。ACN组AICA压迫较成人CN组少见(24.3%比42.8%,P<0.05)。


3. 两组疗效和随访结果的比较(表2):ACN组术后获随访34例,随访时间为5~164个月,平均(85.1±58.4)个月。术后即刻治愈24例(70.6%),延迟治愈4例(11.8%),无效1例(2.9%),共治愈28例(82.3%);症状明显缓解4例(11.8%),部分缓解1例(2.9%),总有效率为94.1%(32/34)。其中1例(2.9%)在术后16个月复发。成人CN组术后获随访188例,随访时间为9~177个月,平均(88.3±48.3)个月。术后即刻治愈142例(75.5%),延迟治愈23例(12.2%),共治愈165例(87.8%);明显缓解16例(8.5%),部分缓解5例(2.7%),无效2例(1.1%),总有效率96.3%(181/188)。其中有6例(3.3%)复发。ACN组较成人CN组在即刻治愈率、延迟治愈率、总治愈率、总有效率、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均P>0.05)。


表2. 两组获随访患者MVD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


4. 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(表2):ACN组患者术后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5例,包括患侧中度面瘫1例、患侧听力下降1例、患侧听力下降伴耳鸣2例,术后随访均好转,1例出现听力障碍,随访期间未见好转;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。成人CN组患者术后发生面听神经并发症8例,包括患侧面瘫伴听力下降1例、患侧听力下降伴耳鸣3例、患侧面瘫1例、患侧耳鸣1例,随访过程中均好转,发生听力障碍2例,随访过程中未好转;颅内感染3例,出院时已治愈。ACN组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人CN组更高[14.7%(5/34)比4.3%(8/188),P<0.05]。

图1.术前CT示青少年脑神经疾患患者后颅窝狭小。图2. 术中可见青少年脑神经疾患患者小脑脑桥角区增厚、黏连的蛛网膜。


讨论


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,HFS的发病率约为(0.78~1.10)/10万,TN的发病率约为4/10万,GN的发病率仅为TN的0.2%~1.3%。而ACN临床很少见。有文献报道,青少年HFS的发病率占所有HFS患者的1%~3%[1,4]。在所有TN患者中,仅有<1%的患者在20岁之前发病[5-6]。目前尚未发现青少年GN的相关报道。


脑神经REZ受责任血管的长期压迫导致脱髓鞘改变,进而引起神经活动及信号传导的异常是CN发病的根本原因。目前的研究表明,CN可能的患病因素包括高龄、原发性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等,这也是CN高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。关于ACN的发病机制,尽管有文献报道CPA区肿瘤、多发性硬化等可引起该病[7-10],但多为个案报道,NVC仍是ACN发生的主要原因。Jho和Jannetta[11]报道了10例20岁以前发病的HFS患者,在MVD术中均发现血管压迫,其中2例为静脉压迫,1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,其余均为动脉压迫。Chang等[4]报道了33例青年HFS患者,所有患者均存在动脉压迫,其中最常见的压迫血管为PICA。但青少年患者通常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,因此,ACN在发病相关因素上可能异于成人CN。


本组病例中,女性ACN患者占70.3%,明显多于男性,与成人CN组一致,提示性别可能是ACN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此外,女性高发是否与家族性因素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

Kobata等[1]在对8例<25岁发病的HFS患者行MVD时,发现7例患者存在CPA区蛛网膜增厚,并且在解剖增厚的蛛网膜后,发现责任动脉被蛛网膜包围并固定于REZ,认为CPA区蛛网膜增厚是导致ACN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。本组37例ACN患者中,29例(78.4%)存在蛛网膜增厚。蛛网膜增厚、粘连不但使责任动脉更容易靠近并压迫REZ,同时也限制了动脉的移位。


后颅窝狭小可能是ACN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。姜成荣等[12]报道了17例青少年HFS患者,MRI提示其后颅窝容积较对照组狭小,认为拥挤的后颅窝会增加CPA区血管和神经紧密接触的机会。Yamashita等[13]报道1例扁平颅底导致脑积水的HFS患者,在行脑室-腹腔分流术后症状消失。本组37例ACN患者中,20例存在后颅窝容积狭小,与同期成人C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考虑后颅窝狭小为ACN的一个重要致病相关因素。


静脉压迫亦被认为是ACN的重要致病因素。研究发现,12例青少年HFS患者及22例青少年TN患者在MVD术中发现其静脉压迫(或静脉合并动脉压迫)的比例分别为67%和86%,这与成人有显著不同;提示术者在探查责任血管时应避免遗漏,否则可能导致手术效果不佳[14-15]。但本组ACN患者术中并未发现有静脉压迫,所有的责任血管均为动脉。


此外,年轻CN患者的脑组织饱满,操作空间狭小,如合并后颅窝狭小、解剖变异、蛛网膜增厚等则手术操作更加困难。因此,对于此类CN患者骨窗不应过小,以免增加手术难度。


MVD已经被证实是治疗CN安全、有效的外科方法。尽管既往有文献报道MVD对ACN的治愈率较成人低[14-15],但仍为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。Levy等[14]报道的12例HFS患者中,8例术后完全缓解,其余4例部分缓解,有效率为100%。Chang等[4]报道了33例青少年HFS患者,MVD术后长期随访的有效率为87.9%,而同期成人患者的有效率为86.3%,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。Resnick等[15]报道的22例青少年TN患者的MVD有效率为91%。本组ACN病例的MVD总有效率为94.1%,与成人CN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


关于HFS MVD术后延迟治愈,Shin[16]认为病程长、血管压迫重的HFS患者面神经根神经脱髓鞘病变更为严重,而其修复需要一段时间,因此导致延迟治愈。任鸿翔等[17]认为延迟治愈与病史、症状严重程度及动脉硬化有关,但能否用此解释青少年HFS MVD后延迟治愈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。


Jho和Jannetta[11]报道的10例青少年HFS患者中,MVD术后出现轻中度面瘫4例,其中1例合并听力下降。姜成荣等[12]报道的17例青少年HFS患者中,MVD术后出现轻度面瘫1例,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。本组ACN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(14.7%),包括患侧面瘫1例,患侧听力下降1例,患侧听力下降伴耳鸣2例,术后随访均好转;1例听力障碍患者未见好转;虽未出现颅内出血、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,但术后面听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成人为高。如前文所述,年轻患者脑组织饱满,操作空间有限,如合并蛛网膜增厚和(或)后颅窝狭小更加会增大手术探查难度,容易出现面听神经相关并发症。


ACN患者临床罕见。CPA区蛛网膜增厚、后颅窝狭小可能是ACN的致病相关因素。MVD仍是治疗ACN安全、有效的外科方法,其手术有效率与成人相当,但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成人高,且一旦发生对患者生活、工作的影响更甚于成人。因此,如何尽量保证手术的安全将是今后相关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

参考文献


[1]Kobata H, Kondo A, Kinuta Y, et al. Hemifacial spasm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[J]. Neurosurgery, 1995,36(4):710-714.

[2]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, 北京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, 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协作组. 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专家共识(2014)[J].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2014,30(9):949-952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001-2346.2014.09.026.

[3]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,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,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, 等. 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专家共识(2015)[J].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2015,31(3):217-220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001-2346.2015.03.001.

[4]Chang JW, Chang JH, Park YG, et al.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for hemifacial spasm in youth[J]. Childs Nerv Syst, 2001,17(6):309-312.

[5]Grazzi L, Usai S, Rigamonti A. Facial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[J]. Neurol Sci, 2005,26 Suppl 2:s101-103. DOI: 10.1007/s10072-005-0419-4.

[6]Katusic S, Beard CM, Bergstralh E, et al. Incid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, Rochester, Minnesota, 1945-1984[J]. Ann Neurol, 1990,27(1):89-95. DOI: 10.1002/ana.410270114.

[7]Grande-Martín A, Díaz-Conejo R, Verdú-Pérez A, et al.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a Child With a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rachnoid Cyst[J]. Pediatr Neurol, 2015,53(2):178-179. DOI: 10.1016/j.pediatrneurol.2015.03.010.

[8]Cruccu G, Biasiotta A, Di RS, et al.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pain related to multiple sclerosis[J]. Pain, 2009,143(3):186-191. DOI: 10.1016/j.pain.2008.12.026.

[9]Meng L, Yuguang L, Feng L, et al. Cerebellopontine angle epidermoids presenting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[J]. J Clin Neurosci, 2005,12(7):784-786. DOI: 10.1016/j.jocn.2004.09.023.

[10]Raieli V, Eliseo G, Manfrè L, et al.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cerebellopontine-angle lipoma in a child[J]. Headache, 2001,41(7):720-722.

[11]Jho HD, Jannetta PJ. Hemifacial spasm in young people treated with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[J]. Neurosurgery, 1987,20(5):767-770.

[12]姜成荣, 倪红斌, 戴宇翔, 等. 青年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[J].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2015,31(3):259-263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001-2346.2015.03.013.

[13]Yamashita S, Matsumoto Y, Tamiya T, et al. Disappearance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ing in a patient with achondroplasia--case report[J]. Neurol Med Chir (Tokyo), 2005,45(2):104-107.

[14]Levy EI, Resnick DK, Jannetta PJ, et al. Pediatric hemifacial spasm: the efficacy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[J]. Pediatr Neurosurg, 1997,27(5):238-241.

[15]Resnick DK, Levy EI, Jannetta PJ.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pediatric onset trigeminal neuralgia[J]. Neurosurgery, 1998,43(4):804-807; discussion 807-808.

[16]Shin JC, Chung UH, Kim YC, et al. Prospective study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[J]. Neurosurgery, 1997,40(4):730-734; discussion 734-735.

[17]任鸿翔, 于炎冰, 张黎, 等.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后出现延迟治愈的相关因素分析[J].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,2012,17(4):154-156. 


【中华神外】往期回顾



长按二维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杂志购买页面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